最近墨西哥政府提交了一项大规模关税调整方案:拟把对与墨西哥未签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约1,400个税目商品的税率提高到10%—50%,其中对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汽车拟提高到50%(为其对某类商品可用的法定上限),并将触及钢铁、纺织、塑料制品、玩具等多个制造业类目。该方案官方解释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就业”,但也被视为回应美国在贸易与产业政策上的压力。相关阅读:必备干货!拉美市场B2B出口发展和客户开发的有效策略!
范围与幅度:拟覆盖约1,400个税目,税率在10%到50%之间;汽车类拟提高到50%(接近或达到墨西哥在WTO下可使用的上限)。
目标对象:针对“与墨西哥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通知中明确点名或实际影响的有中国、印度、韩国、印尼、泰国、土耳其、俄罗斯等)。
金额与规模感知:官方估计将影响约520亿美元的进口(约占墨西哥进口的一定比例,媒体报道提到约8–9%的进口额受到影响),并声称此举可保护数十万—约32.5万左右的就业。
进程与不确定性:这是政府提案/预算草案的一部分,仍需国会审批,且墨西哥政府表示将与受影响国家展开外交沟通。
产业保护、保就业 —— 官方口径:遏制“低价倾销”以保护国内工业和相关岗位。政府给出的就业和税收理由是主要口实。
地缘政治/外交压力(外部动因) —— 分析者认为这也带有迎合美国立场的成分:在USMCA(美墨加协定)审查与美方对中国制造的施压背景下,调高对非自贸国(尤其中国)的关税能对美方传递“立场靠拢”的信号。多家媒体与评论认为这是重要背景之一。
产业政策与“近岸/替代进口”逻辑 —— 墨方提出的“Plan Mexico”或类似工业政策,意在推动本土/近岸加工,提高本国或北美供应链份额。
出口额被压缩、价格竞争力受损
汽车类:对中国车(含整车与部分关键零部件)征到50%,意味着中国品牌在墨市场的终端价格将显著上升,短期销量将承压(尽管部分品牌价格优势可能仍留存)。墨西哥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若关税实施,短期内直接影响数十亿美元出口。
产业链和在墨投资预期被破坏
过去一年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曾表达或推进在墨投资/建厂计划(BYD等曾有布局讨论或被报道),但在贸易与地缘政治不确定下,投资计划可能被搁置或改向(例如转投巴西、匈牙利或在东南亚生产再出口)。已有报道显示部分计划已被暂停或重新评估。
钢铁、纺织、塑料、玩具等中下游制造行业的订单与利润被压缩
这些品类若被加税(10–35%乃至更高),中国产品的到岸价格将上升,订单可能转向墨国内生产或来自与墨有FTA的国家(美、加、欧、日、智利等)。
按冲击强度排序(优先级高→低):
汽车整车与关键零部件(EV与传统车) — 受影响最重;中国整车在墨市场份额最近快速上升,50%关税将严重侵蚀价格优势。
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机电、电子、底盘部件等) — 若整车成本上升,零部件随之被替换或转产。
钢铁与金属制品 — 钢材、板材、特定半成品将被高税影响,影响上游矿企与中游钢企对墨订单。
纺织品与服装 — 纺织成衣向来是中低端制造/贸易敏感区间,价格弹性高,容易被替代。
塑料制品、玩具、小家电等民用消费品 — 属敏感类目,尤其是价格战明显的品类将被迫寻找替代市场或降低毛利。
特别提示:中小企业与靠单一客户/市场的工厂最脆弱,它们的现金流与库存承压会最快显现。
下面把“应对”分成企业战术(Tactical)→产业战略(Strategic)→政府/外交层面三部分,按照“即刻可做 → 3–12个月 → 1–3年”的节奏列出具体行动:
立即(0–3个月)
1. 核对产品归类(HS编码)与到岸价:确认是否存在可行的合规“关税工程”空间(在法律允许下调整装配环节或申报项目,降低被列入高税项的风险)。(注意:不得违规瞒报,审慎合规)
2. 与墨方买家谈判分担关税:短期可通过价格重构或“关税共享”条款,使进口商/经销商与供应商共担成本,保住订单弹性。
3. 加速应收账款与库存管理:减少对墨市场的库存敞口,谨慎扩单。
短中期(3–12个月)
4. 探索本地化(“在墨建厂 / 合资 / OEM”)或转移至第三国再出口(如巴西、匈牙利、东南亚):若长期看墨市场重要、且投资可行,建立生产/组装能规避进口税并利用区域贸易规则;若投资不可行,考虑以邻近市场为替代出口地。已有企业在拉美和欧洲谋求产能布局。
5. 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向中高端、技术附加值更高的零部件、模块倾斜,降低单纯价格竞争的暴露。
长期(1–3年)
6. 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把出口风险从“过度依赖单一目的地”转为“多市场并行”策略(拉美、非洲、中东、东南亚、欧洲)。
7. 加快品牌与服务投入:把竞争从价格竞争转为服务/品牌、售后与融资解决方案竞争,增强客户黏性。
外交与谈判:利用双边沟通渠道与墨方谈判,争取豁免或缓冲期,同时通过中国驻墨使馆和行业协会向墨方说明产业链影响与互利点(墨方也需考虑通胀与消费者影响)。墨西哥政府已表示将与受影响国家进行对话。
贸易救济与法律路径:如判定为不符合WTO或双边协定,可研究通过WTO争端解决或以“反补贴/反倾销”以外的协商方式寻求缓解(但法律程序耗时且不一定是立即选项)。
政策支持(中国):加大对受冲击企业的出口信贷、退税兑现与市场开拓补贴,组织采购对接与替代市场专项活动,同时为拟海外投资项目提供风险评估与金融支持。中国商务部及地方将稳外贸是公开立场(近期也强调稳外贸措施)。
短期风险:墨西哥市场订单减少、部分在谈投资项目延后、相关中上游产业链现金流压力。可能引发供应链向其它低成本国家或回迁国内。
中期机遇:这对具备海外投资能力的龙头企业是“提前布局”的信号(在拉美或本地建厂,可获得先发优势);对中国供应链而言,也是进一步“去集中化、去单一市场依赖”的催化剂。
对墨西哥本地与美国的影响:墨方短期可保护本土厂商,但会提高消费者价格并可能引发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同时也可能在三边关系(美—墨—中)中带来新的摩擦点。
马上做的事(72小时清单)
确认你的产品是否在拟加税目录内(与报关行/海关顾问核对HS表)。
与墨方客户沟通,评估价格弹性与接单意愿,签署短期“关税分担”或“缓冲期”条款。
1–3个月(风险缓冲)
评估在墨设厂或与美/欧/拉美本地伙伴合资的可行性与时效成本。
加快产品向高附加值、模块化转型,减少低端价格战暴露。
6–18个月(战略)
多市场并行:开拓拉美其他国家、东南亚与非洲市场分散风险。
与行业协会、政府沟通,争取出口支持与补贴。
墨西哥此次拟加税是一场兼具产业保护与外交信号的政策试探:对中国最直接打击的是汽车及相关零部件、钢铁、纺织、塑料和消费品类的价格竞争力与订单量;应对的核心在于本地化/多元化/产品升级+政府与行业的快速外交与政策支持。企业要把“短期现金流与合同保全”与“中长期产能布局”并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