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式启动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的全面暂停。这一决策表面因“流动性枯竭”,但深层逻辑实为美元霸权对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顽强防御,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严峻考验。
LME声明因欧元、人民币计价期权成交清淡,维持运营成本过高而暂停,不过这仅是表象。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跌至56.32%,创近30年新低,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依旧牢牢占据中枢地位。尤其面对人民币在金属、矿产等核心大宗商品结算占比快速提升(2025年中俄贸易人民币占比达30%,铁矿石人民币结算攀升至25%),LME借助美国金融巨头集团影响,强化美元结算权威,这实际上是一场货币霸权“以规则换资源”的金融攻防战。
| 货币种类 | 2025年全球交易占比 | 备注 |
|---|---|---|
| 美元 | 约80% | 大宗商品核心结算货币 |
| 人民币 | 约12% | 迅速崛起,但受限于平台规则 |
| 欧元及其他 | 8% | 流动性逐渐下滑 |
监管因素同样推波助澜。LME虽归属港交所,但决策实由英国央行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把控,配合美国《2024年关键商品安全法案》强化美元结算的政策导向,并且呼应G7与十国矿产联盟的战略布局。定位在“精简系统升级”、“降低操作风险”的同时,也取消了非美元合约的培育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元路径依赖与流动性优势,构筑起“以规则保障垄断”的坚固壁垒。
对我国企业而言,此举无疑增添了套期保值操作的难度与成本压力。以铜加工企业为例,人民币计价的金属套保工具被迫转向美元结算,产生1%至3%的额外汇率对冲支出,同时加大了汇率与价格双重波动风险。面对LME的局限,更多贸易商与制造业已将目光转向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其他本土市场。
2025年上半年,SHFE的人民币计价铜期货日均成交量已突破48.2万手,铝合约持仓量也比LME同类品种高出18%。伴随11月新实施的黄金税收政策以及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支持,资金流正急速向国内现货与期货市场集聚。这不仅提升了国内平台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人民币构建流动性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我国央行积极推行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完善,并松绑人民币购汇限制,显著降低企业以人民币直接锁定LME美元头寸的二次汇兑风险。此举体现出我国构建完善多层次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战略部署,保障企业灵活应对外部规则冲击。
短期来看,LME的非美元期权暂停势必对人民币向全球金属定价领域渗透造成阻碍,尤其在铜、铝等黄金品种上的占比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落。然而,这一阻力亦驱使我国推动“人民币计价现货+金融衍生品双轨制”,形成与美元金融投机市场并行的独立生态。
以广州期货交易所即将推出的碳酸锂期货为例,配合迪拜商品交易所计划的人民币计价钼期货,人民币结算正在突破传统有色金属垄断,向战略金属和能源领域多元拓展。此外,人民币在石油领域使用迅猛,2025年俄罗斯、印度等国的人民币石油交易单月突破50亿元,铁矿石人民币结算预计在2026年超过40%,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矿业巨头也积极采纳人民币结算。
| 领域 | 人民币结算渗透率(2025) | 趋势 |
|---|---|---|
| 铁矿石 | 25% | 预计2026年突破40% |
| 石油 | 快速提升 | 多国采纳,单月交易突破50亿元 |
| 稀土及战略金属 | 新兴市场 | 碳酸锂、钼期货创新品种推动突破 |
这些多点突破犹如“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降低了单一品种依赖风险,推动人民币货币生态走向系统化完善,强化了人民币作为全球贸易和金融工具的核心竞争力。
本次LME新规展示出美元对货币体系规则的掌控能力,也提示我们,人民币全球化不仅在于结算本身,而是一场涵盖现货市场需求、金融衍生品创新、跨境支付技术与国际合作网络的生态兵法。
企业在当前环境下须灵活调整风险管理策略,重视本土交易平台的套期保值工具对接,并结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进行结算路径优化。未来,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及交易所多品种产品线拓展,企业将迎来更成熟的人民币套保体系,促进人民币结算比例持续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