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一则简短公告震动全球金属贸易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突然宣布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人民币、欧元、英镑等货币被全面清退。这一决定表面以"非美元合约长期成交低迷"为由,实则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次精准狙击,也标志着全球金融秩序暗战的全面升级。
根据LME公告,自11月10日起,所有铜、铝、锌、镍等基本金属合约的计价和结算只能使用美元。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仅用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常规需10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这一不同寻常的速度引发市场广泛猜测。
| 指标 | 数据表现 | 市场影响 |
|---|---|---|
| 人民币金属交易增长 | 过去三年增长近3倍 | 打破美元垄断格局 |
| 中东人民币结算比例 | 约38% | 形成"石油-人民币-金属"闭环 |
| 上海铜期货日成交量 | 48.2万手(今年上半年) | 全球流动性中心地位凸显 |
| LME禁令后价差 | 伦敦与上海铜价裂口达423美元/吨 | 创1987年以来最高纪录 |
市场数据显然与LME"成交低迷"的解释相悖。过去三年,人民币在金属交易中的使用量增长近三倍,中东约38%、非洲约32%的金属长协订单已转向人民币计价结算。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计价铜期货的日均成交量更是飙升至48.2万手。这些数据表明,非美元计价合约实际上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此次LME禁令本质上是美元霸权面临挑战时的防御性反击。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后,美国资本在全球的收购总额仅为1.47万亿美元,比2015年的2.3万亿美元暴跌35.6%,这是美元霸权确立后首次在加息周期出现海外收购额下滑。
大宗商品计价权是美元霸权的核心支柱之一。长期以来,金属交易如同全球经济的血液系统,而LME则是美元的"提款机":美联储降息时,资本涌入推高金属价格,迫使制造业国高价进口;加息时资本抽离,价格暴跌,美国再回头低价收购全球资产。如今,人民币计价的金属合约正在切断这条收割路径。
更让美元不安的是,中国央行与沙特、阿联酋启动了金属互换额度,中东国家卖油获得人民币后,可直接购买中国金属,无需再经过美元兑换。这一"卖油收人民币→买金属用人民币"的闭环,直接冲击了美元在石油-金属贸易中的中介地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65年,英国为保护英镑推出《外汇管制法》,结果反而助推美元成为欧洲货币,加速了英镑的衰落。六十年后,伦敦再次用行政手段干预货币竞争,但这次的对手是拥有全球最大金属消费市场的中国。
LME的禁令不仅没有让市场屈服,反而加速了人民币结算网络的扩张。公告发布后短短几小时内,市场就出现了一系列强烈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交易所明确表示不跟进美元独裁政策,这表明全球市场对单一货币垄断的抵制。这些反应共同说明一个事实:定价权的本质不在交易所的屏幕,而在实体经济的供需链条中。规则可以强制改写,但贸易的流向终将由港口停靠的货轮决定。
面对全球金属贸易格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中国金属企业需要积极调整策略,把握新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全球金属贸易格局重塑中拥有独特优势。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立即获取《金属企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指南》当伦敦的电子屏只剩下美元报价自我循环时,上海、宁波、广州的码头正用人民币结算的铜铝现货,将金属锻造成穿越世界的电缆与芯片。全球三分之一的金属贸易已开始绕开美元,这场货币封锁究竟是在保卫霸权,还是在加速它的瓦解?答案或许已写在驶向各个港口的货轮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