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海指的是企业将其品牌及相关产品或服务拓展到海外市场,寻求国际化发展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还涉及到品牌形象的塑造、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产品研发的国际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企业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观和消费习惯等,并据此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拉美地区:拉美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人口结构年轻,总数超过 6.56 亿,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0 年至 2022 年,中拉货物贸易总额增长 35 倍。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对基础设施、消费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东南亚地区:处于高速增长周期,人口从 2010 年的 18 亿增长到今天的 25 亿,且年轻人比例非常高,城市化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快速地成长。同时,该地区属于儒学文化圈的范畴,有大量的亚洲文化和华人,企业在当地建立信任相对容易,加上 RCEP 贸易协定的优势,在交通运输、关税以及转移制造等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便利。
中亚地区:2023 年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额达到 894 亿美元,较 2022 年增长了 27%。中国的五金建材、新能源汽车在中亚越来越受欢迎,且该地区未受到美国、欧洲的关税打压或者制裁,甚至拥有最惠国待遇,为中国企业落地生产和拓展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
美国市场: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之一,美国线下零售渠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好市多等能为入驻品牌提供良好曝光机会。同时,在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宠物智能用品、食品与保健品、美妆与护肤产品、健身消费、家居设计与收纳等领域,中国品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能源产业:全球各国都在关注、重视新能源的发展,这已经是全球共识,当前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在 2050 年或者 2060 年之前的减排计划,因此新能源的发展是一个刚性的需求。中国在新能源与农业的技术结合方面也有着比较先进的技术,例如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这类新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在一些中东国家也非常受欢迎。
医疗器械行业: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居民对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迫切。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出海目的地已经从欧美辐射到日韩、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且出海方式也从代工模式、资本收购发展到了品牌出海阶段。
游戏行业:在 “黑神话” 效应下,中国精品化游戏突出重围,主机和端游市场发展向好,一些游戏企业通过抓住 SLG(策略游戏)的精品化路线实现了上升。同时,注重叙事和社交功能的互动游戏以及小游戏与混合休闲游戏也全面爆发,更加迎合海外玩家的多元需求。
跨境电商行业:虽然铺货竞争白热化,但 DTC 模式进一步走强,投融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中国跨境电商相关企业投融资事件共计 66 起,其中跨境品牌完成融资 47 起。越来越多跨境卖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此外,直播电商作为 2024 年跨境电商最明显的增长极,助力品牌打造,极大缩短了品牌传播周期。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围剿愈发猛烈,除了对华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外,还可能出台更多贸易限制措施。例如,特朗普宣布上台后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的所有产品征收 25% 关税,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等地建厂作为中转的出海方式也面临挑战,产品价格竞争力受到影响。
地区贸易政策多变:沙特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基于磺化萘甲醛混凝土改性剂、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对我国化工和制造业等领域企业进行打压。此外,墨西哥政府已开始要求企业用本地零部件取代中国产品,马来西亚贸工部副部长也提出中国企业不要经本国转口出海,使得中间国家难以作为绕开制裁的贸易跳板。
价值观与消费观念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对品牌的认知和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欧美消费者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创新和品质,而亚洲消费者可能更看重品牌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如果企业不能深入了解并适应目标市场的消费观念,品牌可能难以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同。
语言与沟通障碍:语言是品牌传播和客户沟通的重要工具,出海企业需要确保品牌名称、宣传口号、产品说明书等内容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准确传达品牌信息和产品特点。否则,可能会因翻译不准确或文化内涵传达不到位而导致误解,影响品牌形象和销售。
国际品牌竞争压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不仅要与本土品牌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国际品牌。这些国际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产品技术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给中国品牌的出海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同行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同行之间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包括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服务水平等方面,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品牌认知度低: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了解和信任程度有限。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
品牌定位与差异化困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如何准确地进行品牌定位并实现差异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找到独特的品牌价值和卖点,与竞争对手形成明显的差异,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选择。
供应链本地化挑战:随着企业在全球各地选址建厂,生产提前期将大幅提升,计划、采购和生产交付的各个环节流程也愈发复杂。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原料与产成品的进出口报关、国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都存在法律法规差异与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要求企业合理规划不同地域供应链占比,不断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与水平。
供应链弹性和韧性要求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供应链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贸易摩擦等。企业需要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以应对突发情况,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否则,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交货延迟、成本增加等问题,影响品牌声誉和客户满意度。
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品牌出海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丰富市场经验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缺乏既了解国内企业运营模式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这可能导致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品牌运营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受到限制。
人才吸引与留住困难: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一些人才来说缺乏吸引力。此外,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出海进程。
关税方面:2025 年全球关税挑战可能升温,特别是中美关系紧张,未来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提高对中国企业关税的风险将上升,这将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构成重大冲击。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利用人民币融资、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等。
文化差异方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出海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涉及宗教文化、工作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可能导致实际收益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经营活动失败。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制定本地化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以增强品牌亲和力。
市场竞争方面:2025 年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仅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包括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服务水平等方面,以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
消费者需求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购买习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品牌出海将更加依赖数字化手段进行市场洞察、营销传播和客户服务,如外贸极客。企业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方面:在海外市场,供应链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考虑物流、仓储、配送等环节,以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对供应链造成影响,企业需要加强全球化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弹性。
【免费福利】新系统升级!AB客海关数据免费查询啦!10亿+采购商交易信息,含精准联系方式,点击>>>立即免费使用,即可免费查询各国进出口数据,还可查看行业分析报告。